1994年,全球著名新经济学家、商业策略大师唐塔普斯科特出版了《数字经济》一书。在书中,他提出了很多前瞻性的预言,比如:“信息技术的革新掀起新时代的数字革命,将彻底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以及世界经济格局,带领企业进入数字经济时代”,“消费者和生产者可以通过网络直接接触,使得两者之间的中间商逐步消失”等等,这些预言在互联网时代一一被验证,唐塔普斯科特因此被誉为“数字经济之父”。

28年后的今天,数字经济的巨大量能已获得广泛认可。特别是在全球经济受疫情影响下,数字经济在与各行业深度融合中发挥出日益凸显的作用,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经济效能,深入挖掘数字经济潜能,提升整个产业链效率,进而推动产业数字化变革与重构,无疑已成为当下全社会共识。
同样,在被称为经济“活水”的金融领域,数字技术推动的模式创新也为行业不断插上新的想象翅膀:在多家Fintech上市公司的一季报里,我们发现,随着数据的流通和数字技术的创新利用,数字金融的边界在不断拓展,除了消费信贷、普惠金融的“老战场”,Fintech上市公司与传统金融机构的融合空前,数字化转型、绿色金融、社会责任等关键词成为新追求,最终落点是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Fintech们的数字新角色
随着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全面提速,各行各业都在探索数字化转型中的新机遇。
而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推进金融科技应用、加快金融数字化转型,是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疫情阶段,金融机构线下场景展业受限,Fintech上市公司们为金融机构提供“非接触”金融服务进行技术赋能,展现出“稳定器”和“加速器”的强大力量。
而在过去多年里,他们一直深入践行小微金融的历史使命,借助数字技术的革新与应用,不断拓展普惠金融的服务覆盖面,提升金融服务的便捷性、精准性、安全性,真正实现金融服务惠及大众。
例如,陆金所控股在科技的助力下,其高效的O2O直销渠道可以精准触达小企业借款人。截至2022年3月底,陆金所控股累计借款人数约1780万人,同比增长17.9%;季度内83.5%的新增贷款,流向小微企业主,同比增加7.8个百分点,已连续三个季度八成新增借款流向小微实体。
进入到“十四五”阶段,各方政策也对数字经济、金融科技提出了新要求。央行发布的《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与《“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等国家政策文件一脉相承,并明确提出,要坚持“数字驱动、智慧为民、绿色低碳、公平普惠”的发展原则,以加强金融数据要素应用为基础,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目标,以加快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强化金融科技审慎监管为主线,将数字元素注入金融服务全流程,将数字思维贯穿业务运营全链条,注重金融创新的科技驱动和数据赋能……5月份召开的全国政协“推动数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专题协商会充分展现了中国发展数字经济的信心和决心。
在新的政策背景驱动下,金融科技近几年的转型发展也在提速。在一季报里,我们看到,作为“平台经济”的代表之一,Fintech上市企业在之外,也在探索更多“第二曲线”,通过输出金融科技解决方案,赋能金融全产业数字化,带动金融服务的数字化转型,实现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例如,乐信在一季报中提到,正在加速发力To Bank金融数科业务,已落地多家城商行、农商行及外资银行。该业务通过为金融机构提供全面的科技及运营能力,帮助机构低成本获取客户,提升自营信贷产品规模,加速数字化转型。
简普科技联合创始人、CEO叶大清则表示:“从2011年成立来,我们不断以科技为驱动,依托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深厚的技术沉淀,迭代升级,帮助金融机构加快数字化转型,下沉服务触及更广大用户,突破地域限制和数字鸿沟,服务实体经济,在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大潮中形成了先发优势。”目前,简普科技已经逐渐成为银行数字化转型的专家型服务提供商。
而这,只是他们赋能金融产业链的冰山一角。
转型服务直击中小机构痛点
数字经济浪潮之下,无论从政策还是自身发展来看,传统金融机构特别是中小机构的数字化转型迫在眉睫。
从外部看,数字经济时代,使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识别潜在风险、拓展获客能力边界,已成为金融业共识。面对强势竞争压力下,中小机构生存环境日益严峻,亟需提升数字化能力来走出差异化道路。Gartner报告预测,银行业作为IT投入最大的行业,到2024年预计IT 支出规模将达到431亿美元,年均增速可达5.29%。
但与国有大行、上市银行相比,中小银行在数字化转型中仍有不少难点。毕马威发布的《区域性银行数字化转型白皮书》数据显示,已经有91%的被调研银行开展了数字化转型;但区域性银行整体上仍处于转型起步阶段和加速阶段,这两个阶段的银行总占比达到80%。
此外,中小银行还面临资金投入不足、数字化人才短缺、业务科技融合度低、资源短缺等多重挑战。例如在2021年,国有大型银行(包括邮储银行)的科技投入总额超过千亿元。上述报告则显示,被调研银行中,83%的银行数字化资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不足3%,低于国有大行及股份制银行3%的平均占比。
不过,虽然中小机构的数字化转型痛点无数,但对外部数字技术服务输出的接受程度更高,因此与Fintech上市公司们一拍即合,共同探索弯道超车的机会。再加上政策等的数字经济天时地利人和,Fintech上市公司们迎来开展B端产业数字服务的历史性机遇。
以简普科技为例。作为国内起步较早的移动金融智选平台,早期也主要是在信用卡等传统业务发力,而到2019年二季度,叶大清就在酝酿转型方向,思考产业数字化布局,并在2020年初开始涉足电商科技、保险科技、贷后科技等数字业务领域。
目前,简普科技的转型已经初显成效。一方面,公司传统业务在疫情下稳健如初,总收入同比增长43%,信用卡推荐业务继续保持领先地位,收入同比增长24.8%。
另一方面,业务结构和产品结构相较此前已有明显变化,助力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的to B产业数字相关新业务种类增加,颗粒度也在不断细化。一季度,融360数字化营销服务收入同比增长2.5倍。推荐服务的收益率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环比提高10个百分点。新业务季度收益率环比提高10个百分点。
例如,某客户行的服务案例中,融360通过数据的结构化处理、风控模型的建立、风控策略和贷后策略规则构建优化、完善,实现KS值提升30%以上,帮助客户行大幅提升数据处理能力,逾期率也得到了合理的控制。
如今,简普科技的to B服务伙伴还在不断增加:一季度与一家通信公司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开发一套针对金融机构、地方政府机构和其他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
着眼数字经济长期主义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助推金融服务便利化、提高可获性程度,还是助力中小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两个“角色”并不是割裂的,Fintech上市企业们通过数字技术助力实体经济发展、为普惠金融“降本提效”的初心和使命从未改变。
不仅如此,这些企业还将触角伸向了社会责任、绿色金融、乡村振兴等领域,进一步融入到经济发展的新格局当中:
简普科技的业务范围已覆盖金融和非金融行业的数智化转型、移动金融智选平台、智能AI信贷科技、贷后科技、电商科技、保险科技、信用卡科技、数字科技研究院、绿色金融、农村金融与乡村振兴等。例如,在金融消费者教育保护,特别是反诈方面,简普科技原创的金融防骗系列《百骗大扒秀》短视频栏目和反诈系列《神探大妈》短视频栏目,粉丝量累计超过1800万,累计播放量超过35亿,深受金融机构和金融消费者的广泛欢迎。
这些看似与利润增长不相关的举措,反而进一步凸显出他们的长期主义理念:与用户、环境和社会形成良性循环,最终造福了千千万万消费者,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价值“双丰收”,向了数字经济的终极目标持续迈进。
未来,数字经济依旧海阔凭鱼跃。按照《“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我国GDP比重将从2020年的7.8%目标上升至2025年的10%,明确信息网络基础建设优化升级、数据质量提升、数据要素市场培育试点、重点行业数字化转型提升等十一个专项工程。到2035年,力争形成统一公平、竞争有序、成熟完备的数字经济现代市场体系,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位居世界前列。
而这些Fintech上市企业,已经夺得先机。未来,他们也将通过科技创新引领业务多元化发展,助力数字时代背景下金融科技行业和普惠金融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