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是企业集团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企业集团融资比单体企业的融资决策更加复杂。从企业集团整体来看,其融资管理的重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处理好集团整体与集团成员企业资本结构之间的关系。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各项资本运用(包括各种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的运用)之间的构成关系。良好的资本结构能够为企业的融资提供导向,并有利于降低融资成本与融资风险,也是企业顺利发展的基础。
现代企业集团主要以资本为联结纽带,集团成员企业的资本结构与集团整体资本结构相互关联,互为影响,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较单体企业更为复杂,杠杆作用也更为明显。一方面,集团母公司可以利用资本的杠杆作用实现以少量自有权益对更多的资本形成控制,现代企业股权的日益分散性也为杠杆作用的实现提供了良好条件。所以,企业集团整体的综合负债率可能大大高于单体企业。另一方面,这种杠杆作用使得在集团金字塔形的组织结构中,处于塔尖的母公司的收益率比处于塔底的子公司的收益率有更大的弹性,即一旦子公司的收益率有所变动,就会在母公司层面产生若干倍的放大效应,这些都是考虑集团资本结构时必须注意的。
第二,融资权限集中化管理。融资权限集中化是指大额融资的决策权集中在公司总部。融资权限集中有利于降低债权人的风险,从而可以增加筹集资金的额度,拓展融资渠道;从集团内部来看,融资权限集中有利于实现集团融资的规模化效应,降低融资成本,同时,融资权限集中也便于集团预算的编制和考核。
需要注意的是,融资权限的集中化并不等于融资的集中化,更不等于所有资金的融通都要通过企业集团或集团母公司来进行。在进行权益融资时,基于集团整体利益的考虑,可以将母公司或者某一子公司包装上市;在进行债务融资时,某一个具体筹资项目可以由独立的子公司来进行,从而锁定该项融资的财务风险,母公司只需以在该子公司中拥有的股权投资为限承担损失。这也是企业集团分散财务风险的重要形式,并反映出集团战略制定上的灵活性。
第三,融资方式的选择与集团模式的改造相结合。企业集团的融资目的常常是既为投资又为改制。例如,分公司的分拆上市,一方面获得了大量资金,另一方面转化为了公司从而改变了与核心企业的关系;而子公司的上市往往使企业集团在获得大量资金的同时仍能保持对其资本的控制。又如,在企业集团的半紧密层或松散层需要筹集资金的时候,核心层会借机增大持股比例,改变集团的组织结构状况。例如,深圳的赛格集团积极尝试直接筹资方式,进入资本市场,推进企业上市。1996年7月,将集团下属业绩良好、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的8家子公司股权合并重组为公众上市公司——赛格股份有限公司,先后上市发行8000万股B股和2500万股A股,筹集资金3.5亿元人民币。1997年,又成功地重组了赛格中康股份有限公司,于6月份上市发行1.5亿股A股,筹集资金8亿元人民币。
第四,充分发挥企业集团融资的各种优势。相比较而言,企业集团的融资方式和渠道更加丰富,不仅集团可以作为融资主体进行融资,成员企业也可以作为主体进行融资。企业集团在融资时应该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并可采用以下形式:集团财务公司与成员企业之间的资金拆借,集团成员企业以应收应付款项进行的内部融资,集团成员企业相互抵押或担保、相互租赁以及利用债务重组的方式进行债务转移,甚至由母公司在不改变控股地位的情况下出让子公司的部分股权融通资金。